同传知识

口语翻译按工作方式分为连续传译(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又叫交替传译、逐步传译)与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又叫同步传译、即时传译)。同声传译因为与发言人同步进行翻译,无须占用会议时间而受到了会议组织者的欢迎,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流行于许多国际组织。所谓同声传译指的是用一种语言(译入语)把另外一种语言(原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以与原语发言人几乎相同的速度,用口头形式准确表达出来的一种翻译方式。近年,世界很多地方称这种翻译为“会议传译”。在大多数情况下,同声传译是通过会议设备来完成的。译员坐在特制的口译箱里,通过耳机接听发言人的讲话内容,随即通过麦克风把原语发言人的讲话内容用译入语传达给大会的听众,听众则利用耳机选择所需要的语言频道,接受翻译服务。 与交替传译相比,同声传译具有以下优点 同声传译还具有以下几种形式 (1)常规同传:在翻译中,译员没有稿件,靠耳听、心想、口译来在同一时间内完成同声传译工作。 (4)同声传读:译员拿到书面译文,边听发言人念稿,边宣读译文。同声传读需要注意发言人在宣读论文过程中增加及减少的内容,有时发言人也可能会突然脱稿进行发言。
(1)在同声传译中,发言与翻译同时进行,不占用会议时间;
(2)同声传译可以利用电子设备,在同一时间内多种语言同时进行翻译。
(3)在大型国际会议中,译员有时可以事先得到发言稿件,早做准备,提高翻译的准确率。因此,现在国际上的会议,百分之九十都是采用同声传译的方式进行
(2)视译:译员拿到讲话人的书面讲话稿,一边听讲话人的讲话、一边看稿、一边口译。
(3)耳语传译:不需要使用同传设备。译员一边听讲话人的发言,一边在与会代表耳边进行传译。
同声传译技巧探讨
一、同声传译译员经常遇到的问题
1、倒装句的处理
英、汉语的语序差别很大,这就给口译造成了较大困难。例如:Japan surrendered in 19 45 after Americans dropped two atom bombs。同声传译时,往往是刚刚译出前半句"日本人在1945年投降了",接着又出现了后半句"美国人投了两颗原子弹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译员已按英文语序译出,只好把句子重新组合,再重复说一遍。但这又显得翻译水平不高。如何处理好呢?以下二种方法不妨试一试。第一种:译员不要接得太紧,而是等讲话的人将大部分句子说出后,再开始翻译。但是,在快速的同声传译中,往往等不了这样长的时间。这样,我们可以采取第二种方法:将一个句子断为二、三个简单句,在简单句之间,适当补充一些字、词,把它们有机地联结起来。上述例句可以译成:"日本人投降了,那是在1945年,在这之前,美国人投了两颗原子弹。"这样译,虽然不完美,但是主要意思都译出来了,而且句子也比较通顺。
2、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
英语常用被动语态,相对来说,汉语则多用主动语态。了解这一点,在互译时,就会避免译出英文式的中文,或中文式的英文。例如:In some of the European countries the people are given the biggest social benefit such as medical insurance.此句英文用的是被动语态,翻译时应将其改为主动语态,译为:"在有些欧洲国家里,人民享受到最广泛的社会福利,如医疗保险等等。"在同声传译时,由于时间紧迫,译员很容易顺着英文的句子结构往下译,译成"……人民被给予最大的社会福利……"。仔细听国际会议的同声传译,就会发现不少译员经常犯这一通病。因此,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3、长句的处理
处理好长句子,是同声传译的基本功之一。翻译长句,除要注意根据意群,将其切断为简单句外,还有一个关键要掌握,即英文句子之所以长和复杂,那是为了避免重复使用同一个词,于是用who, which, that代替主词和宾语,因而使句子变得很长。而中文则不怕重复使用同一词语。例如:That is the single monetary policy which will be discussed at the next European Union Conference。这里,英文中为了避免在第二句话中重复single monetary poli cy,将其简化成一个which,并将两个句子合为一句复合句。在译成中文时,可以不怕重复,译为"那就是单一的货币制度,这个货币制度将在下一届欧洲联盟会议上进行讨论。"
除了上面所说的这一关键,还有一个方法,就是要学会使用"润滑剂"。在同声传译时,为了赶时间,往往尽可能依照原文的句法结构,避免做大的改动。当把长句切为短句时,难免会造成一种断断续续互不关联的感觉。因此,在短句之间,要灵活地添加一些虚词,这些词本身不只有任何意义,但却能使译出的句子听起来不那么艰涩、生硬。例如:How can the European Union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European film and television programme industry which is competitive in the would market, forward looking and ca pable of radiating the influence of European culture an d of creating jobs in Europe?这个长句,在同声传译时在不打乱其完整结构的情况下,首先将其切割为短句,在必要的地方,重复使用一些字词,同时在断句之间,添加一些虚词,使句子与句子之间有机联结起来。此句可以这样译:欧洲联盟应该怎样做才能对欧洲的电影、电视工业有所贡献,使它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能力,使它有能力发挥欧洲文化的影响,并且能够在欧洲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呢?
4、词义的细微差别的处理
中国译员的特点是记忆力强,但是,普遍存在的不足之处是对英语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在理解上有所欠缺。因此在翻译时,常常是大意都翻译过去了,但是却丢掉了发言人用词的微妙之处,显得比较生硬,有时,甚至因为不了解词义的细微差别而导致意思上的重大差别。例如有的译员一听到"关心",马上就译为"be concerned about"。" 我们对中国的四化建设进展非常关心"这句话,曾有人译为:"We are very much concerned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s Four Modernization."岂不知英文里"concern"一词带有"worry"之意,选用此词,给人一种错觉,认为讲话人对中国的四化建设十分担忧。此处应选用"be interested"或"follow closely"。再例如有不少人在"问题"一词上也易出错。英文里,"问题"可以用"question"、"issue"或"problem"等词表达。但在口译时,一定用心体会上下文意思,体会这几个词的词意差异,才不致于犯错误。在一次会议上,发言人说:"下面,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有关中国妇女权力的问题。"这句话里的"问题"实际上是指"topic",但译员却译为"women's right problem in China",这是极端错误的译法。讲话人本意只是转换一个话题,但由于误译,使听众认为将要讨论一下中国妇女权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因此,作为译员,应该尽量创造机会,尽可能地吸收各类与英语语言相关的知识,利用听、说、读、写各种方法,熟悉英语的习惯表达法,体会词义之间的细微差别,以求临场担任同声传译时,能作出正确、快速的反应。
二、同声传译临场紧急情况的处理
下面谈谈如何处理在同声传译时遇到的一些临场问题。
1、遇到听不懂的词怎么办?
翻译时,最怕遇到听不懂的词。克服这一障碍的唯一办法是口译人员应培养自己的猜测和预测能力。当然,事先充分了解必要的背景材料和知识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做,译员就能心中有数,知道讲话人要谈什么方面的内容。译员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翻译,即使遇到个别不会的词,根据上下文,根据对整个讲话精神的体会,也可以将全句内容猜测出来。千万不能被一个词卡住,而不能将翻译任务继续下去。
2、如何在现场纠正传译中的错误
同声传译,又要同步,又要快速和准确,难免发生错误、漏译和误译。如何在现场纠正同传过程中的错误,这也是一门技巧。下面就讨论一下这方面的问题:译员发现自己译错后,如果是小错,只要是不影响大局的,则不必纠正,可接着往下进行;如果发现自己的内容出现了大的错误,则必须立即纠正,可以明确地说:"刚才这点翻译错了,应该译为……"千万不能顾及自己的面子而给会议造成损失;如果完全听漏了一句话,这时千万不要慌,最好的办法就是接着现在的话往下译,而不必考虑刚才漏听了什么,同传中漏听掉的话如同洒出去的水,是无法收回的。有的人过分认真,总在想刚才漏掉了什么意思,这样一来,不但漏掉的话补不回来,而且会漏掉更多的话。
王若瑾:我眼中的同声传译及其训练
6月18日,天津瑞厚国际翻译有限公司与外文局培训中心合作举办了一场大型同声传译技巧方面的讲座。此次讲座,精细艾华邀请到了中国外文局教育培训中心顾问、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同声传译专家组组长王若瑾老师。。
在讲座中,王若瑾老师用流利的英语讲述了她在联合国的同传工作中耳闻目睹的大量生动事例,从自己眼中的同传、同声传译的训练和学习的几个阶段解析了同声传译这个被众人称之为“金饭碗”的职业,为现场近800名译员进行了一次极为生动的培训。
我眼中的同声传译
王若瑾老师认为,与笔译、交传等翻译相比,同声传译与它们有着普遍的共性,而且共性远远大于差异。“无论是笔译还是口译,它们的核心要求都是达到‘performance’,都是以语言为基础,以各种知识为支撑,以表达技巧为路径最终实现信息的完整、准确、流畅的传达和沟通。”王若瑾老师说。
不同的是,同传要求译者说得快,想得快,反应快,从训练到工作内容,都对记忆力和即时反应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Faster is better than good.”同传中必须紧跟发言人的速度,这是最为重要的。
其次,在同传过程中,要会合理分神,一方面用来收集信息,一方面用来翻译传达信息,找到听和译的平衡点,这是同传的难点,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
对于有些译员在同传中反复琢磨,试图以最好的词语和方式表达出发言者意思的做法,王若瑾老师明确表示这是不可取的,因为在同声传译中,时间和精力都非常有限,如果译员花过多时间思考,很容易跟不上发言者速度,从而出现误译和漏译的情况。
另外,王老师还指出,译员在翻译中需要跟随发言人的意思顺译,尽量不要进行颠倒和其他处理,以免分散过多精力。
同声传译中的必备技巧
在讲到同传翻译技巧中时,王若瑾老师为现场听众举了不少例子,并逐字逐句讲解,其耐心和细心可见一斑。“‘空车’怎么译?”现场出现了不少说法,有人直接说“Empty car”,引发了一阵善意的笑声。王若瑾老师解释道,“空车”一般会用意译,表达应该是“For hire”。接着,王老师加深听众的印象,又列举出了不少生动的例子,如“浓茶”-“strong tea”……等。
王老师说,在翻译句子时,同样需要注意直译和意译的区别。比如‘你问得我很难为情。’这句话,现场有说“Your question embarrassed me.”的,有直接说“You make embarrassed ”……王若瑾老师给出了最合适的翻译应该是:“I’m embarrassed by your question.”
在同传中,译者尤其需要注意各种连接词,这些词可以帮助译者理清上下文的关系,对译者准确、流畅翻译具有很重要的提示作用。王老师还建议,在翻译过程中,不必急着把连接词翻译出来,因为很多连接词有多种意思,可以根据下文内容再行翻译,以免出现误译。
由于中外语言环境的不同,很多语序、句序都有很大差别,在翻译中,也给译员们提出了不少难题。王老师建议译员们平时就要多了解国外的各种知识,这些是翻译中常会涉及的背景,学会用他们的思维分析语句,同时要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记下最为准确的说法,以便在翻译过程中随时调用。
同声传译的训练
王若瑾老师认为,一个合格的同传译员必然是勤学苦练中打磨出来的,尤其训练,对译员的成长非常重要。她把同传分为Simplified SI、Frozen SI、Simplified CI、Full-fledged SI四个训练阶段。
“要学好同传,必须先学好交传,因为交传是同传的基本功,同传核心的技巧都集中体现在交传中。”王老师这样对现场听众解释翻译训练的第一个阶段—— 简化了的交传,交传可以训练译者的短速记忆和快速翻译能力,这对同传译员至关重要。王老师建议为使训练效果最大化,最好不要借用笔记。
第二阶段——冻结的同传,由于同传每时每刻都会发生意料不到的事情,在训练时,可以先进行视译,将本来是无形的同传先凝固起来,把需要同传翻译的资料写在一张纸上,仔细分析前因后果,不断加强训练。
在第三个阶段——简化了的同传中,王老师建议译员选择句式比较简单、内容并不复杂的片段不断练习,这样可以减少注意力的分散,有助于译员锻炼出边听边说的能力。
最后,经过以上几个阶段的苦练,译员才有可能带上耳机,开始同传生涯。不过,王老师也强调,即使在这个阶段,译员仍需要付出大量的耐心和时间,成为一个成熟的同传译员需要大量的实战经验积累,不可操之过急,更不可半途而废。
同声传译ABC
在讲座中,王老师以一篇联合国的发言稿为例,带着现场听众一起进行了视译练习,并用ABC三个字母归纳了同声传译的特点:
A:attention,意指作为一个翻译对世界、时事的关注;也对讲话内容的高度注意力;
B:balance,即译员在同传翻译中需注意接受信息与翻译语言的平衡和信息对等;
C:context即上下文,需要翻译在做同传前进行充分的准备,掌握足够的背景知识,同样需要平日的丰富积累。
现场提问:
1、现场听众:联合国什么时候会招考口译译员?标准是什么?
王若瑾:联合国会招考来自世界各地的口译译员,当然也包括中国,不过此类招考竞争非常激烈。当联合国的译员缺口出现后,便会开始招聘译员,目前,每个缺口后竞争的人已经排起了很长的队伍,但只要相信自己,掌握专业知识,也有可能成为联合国的译员。
需要注意的是:联合国的译员招考不是某一专业的考试,不会非常苛刻,比较大而化之的。比如气候变化、人权、贫富差距、人口老龄化等联合国开会常会探讨的政治和经济事件,这也是联合国考试的常见内容,有意向的译员平时要多注意这些方面的积累。
招考标准没有什么其他特别之处,仍然是同传的要求:准确、完整、流畅,当然译员的语速、音色、音调、表情等也会在考虑范围内。其中,准确和完整会占到70分(假如总分100)。
2、现场听众:准备不足时,通过什么技巧弥补以做好现场同传?
王若瑾:首先要强调一点,当你完全不懂而且也没做好准备时,千万不要接受该同传任务,因为这种情况下,你肯定不可能做好这个翻译任务。也许会给客户都带来很大的损失,也会对译员个人的声誉造成很坏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打击译员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一般情况下,客户都会给译员2—3天的准备时间,当然在某些时候,确实会出现由于各种原因无法事先做充足准备的情况。
比如我在联合国工作时,本来说让我做某个会议,我回去就开始准备这个会议,然而第二天忽然通知我去做另一个不相干的财务会议。怎么办呢?肯定不能说:“我不熟悉,我不能做。”这时,只能很快调动我过去的所有积累,快速回忆与此相关的各种信息。我在联合国工作很多年,脑子里必然会有不少经验和知识积累,所以基本可以应对。
还是那句话,如果你不懂,一定不要做,如果有基本的知识积累,可以考虑接受任务,并用你了解的背景推测发言者的讲话内容,会有助于你现场的发挥。
3、现场听众:在交传考试前的两个星期,应该怎样准备?需要以词汇为主还是研究交传技巧?
王若瑾:两个星期的准备时间对交传考试而言,是远远不够的。交传学习不是一两天的事情,是一个长期训练和积累的过程。
至于考前复习时,我不建议大家把时间花在考虑如何记笔记,训练各种技巧上,这时候再练习已经太晚了。不如把时间花在抢记考试中可能出现的题目上,对考试更有帮助。
4、现场听众:交传、同传中如何记笔记?
王若瑾:记笔记的关键不是越多越好,而在于分析整段话的内容,任何人的讲话都会有其内在联系,有其起、承、转、合。译员在听时,就需要根据发言者的逻辑,把讲话的关键词、句等框架记下来。比如:因为……所以……,然而……,但是……以下几点……这些关键性的字词对译员准确、流畅翻译有着重要辅助作用。